「心理咨询」想靠近又不想太依赖,为什么我总处理不好恋爱关系?

本文转自:劳动午报
「心理咨询」想靠近又不想太依赖,为什么我总处理不好恋爱关系?
职工困惑:
这已经是我第三段恋爱了 , 跟前两次一样 , 这段感情又出现了问题 , 而且问题似乎还和之前的一样 。 刚恋爱时 , 我总是满心欢喜 , 可相处一段时间后 , 就开始“犯病” , 阴晴不定 。 心情好时 , 觉得对方啥都好 , 想一直走下去;情绪不好或对方惹到自己时 , 又觉得这段关系不靠谱 , 出现极度焦虑、不安 , 害怕受伤 , 担心未来;想要靠近他 , 又不想太依赖 , 还常表现出漠不关心 , 遇到问题也不想沟通 , 或者隐晦地表达不满 。 情绪此起彼伏 , 想法忽明忽暗 , 感觉自己很分裂 。 到底是他这个人不对 , 还是我“有病”呢?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你的问题 , 似乎是很多人在恋爱中的通病 , 既想要靠近 , 又害怕依赖 , 想一直在一起 , 又极度缺乏安全感 , 内心总有不同的声音在拉扯 , 恋爱状态极为混乱 。 这或许与你混乱的依恋风格有关 。 依恋是我们对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结 , 这种情感联结通常出现在婴儿6个月以后 , 最早表现在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 。
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就“陌生情景实验”提出的三种依恋模式中 , 增加了第四种依恋模式 , 即“混乱型依恋”模式 , 这种混乱的依恋风格 , 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很混乱:比如当妈妈(主要照料者)离开时 , 婴儿会大哭 , 缺乏安全感;但当妈妈回来时 , 婴儿要么表现出漠不关心 , 要么一直处在拒绝或生气的状态 。
看看这种表现像不像你对待恋爱的行为风格?其实 , 我们成年人的依恋风格和婴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基本保持一致 , 只是对象从主要照料者 , 变成了恋人或亲密的其他人 。 主要表现为:害怕受伤 , 担心分离 , 不敢依赖 , 压抑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把自己伪装成为强者 , 内心却百感交集 , 因而经常陷入无序与混乱;不愿意沟通 , 不满意时也只是隐晦地抱怨或提出;想要表现得自己无所谓 , 实际脆弱又无助 。 这些行为风格非但处理不好你们的恋爱关系 , 反而会让你陷入对自己负面评价的漩涡中 , 比如你用“发病”来形容自己 。
专家建议:
我们的依恋风格跟自身的气质类型、家庭环境、照料者的照料方式等有关 , 几乎很难全盘改变 ,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束手无策 , 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调节 。
避免“嵌入”:要明白 , 人无完人 , 我们的依恋模式是长期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出现困扰 , 并非你本人的过失 , 无论恋爱成功与否 , 都要接纳自己的这种状态 , 不自责 , 不逃避 , 避免陷入“我很差劲”的漩涡中 。
学会记录:改变从认知开始 , 当你再次意识到自己对这段感觉变得不安、焦虑或冷漠时 , 请用笔记下来 , 比如是什么事件触发的?是身体不适(如女性经期前后)引起的 , 还是当下某件事情、情绪引发的?出现这种状态的时长大概多久?自己的心理诉求是什么?然后总结分析频次 , 发现规律 。
安装“暂停键”:在自己身体某个部位安装“暂停键” , 比如把耳朵设置为“暂停键” , 当感觉自己对伴侣有乱七八糟的想法时 , 捏一下耳朵 , 暂停一下 , 给自己一点时间缓冲一下 。
共同定规矩:告诉伴侣自己的真实想法 , 邀请他一起守护你们的感情 , 一起制定计划 , 比如当对方发现你表现冷漠时 , 请他不要报复性疏远 , 也不要刻意靠近 , 给自己思考的空间 。
【「心理咨询」想靠近又不想太依赖,为什么我总处理不好恋爱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