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如何祭拜亲人吗,中元节要给去世的亲人做什么( 四 )


那么七月十五这个鬼节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是用来祭祀自己已故的先人的一个节日 。
记得小时候每当到了中元节的时候 , 家里的老人就会在自己白天出门的时候催促自己晚上一定要早点回来 , 因为今天是鬼节 。
毕竟是鬼节 , 所以应该有一些不好的说法吧 , 话说每当到了中元节的时候 , 地府的鬼门关就会打开 , 所有的鬼魂都会从地府出来 , 回到自己的家中去看望自己的亲人 。
小时候不太明白这个节日的意义 , 所以有时候会玩儿的很晚才回家 , 到家姥姥就会让我自己拍打拍打自己身上 , 以免有什么东西跟进来 。
大部分人都在七月十五的时候 , 会在十字路口或者角落里烧一些纸钱给自己已故的亲人 , 用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当然在我们当地的七月十五日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习俗 , 就是说家里的女孩子可以跟着去墓地 , 给自己的已故的亲人去烧纸钱或者祭祀物品 。
因为在我的家乡女孩子在清明节的时候 , 是不能够跟上自己的家里的长辈去坟地上坟的 , 所以七月十五日就作为一个女孩子可以去坟地给自己亲人上坟的一个节日 。
对于这样的一个节日 , 我认为就是对自己已故亲人的一个寄托 , 烧纸钱和祭祀也是让自己坦然面对已故亲人已经不在的这个事实 , 对已故亲人想念的一个表达吧 。

民间习俗“中元节”七月十五应该如何祭祀? 说到中元节 , 不得不提到佛教的盂兰盆会 。 在印度佛教中 , 佛教徒为了纪念先祖举行“盂兰盆会” , 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 , 佛教中认为 盂兰盆可以用来解救已经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
中元节最初就是起源于盂兰盆会 , 从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 逐渐从一个宗教活动演变成民俗活动 。 尤其是到了宋代的时候 , 基本上就是一个民俗活动了 。 那么 , 来了解一下在宋代的时候中元节人们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中有如是记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 先数日 , 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 。 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 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 。 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 , 及印卖《尊胜目连经》 。
又以竹竿斫成三棚 , 高三五尺 , 上织灯窝之状 , 谓之盂兰盆 , 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 构肆乐人 , 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 , 直至五十日止 , 观者增倍 。 中元前一日 , 即卖楝叶 , 享祀时铺衬桌面 。 又卖麻谷窠儿 , 亦是系在桌子脚上 , 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 又卖鸡冠花 。 谓之“洗手花” 。
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 , 才明即卖穄米饭 , 巡门叫卖 , 亦告成意也 。 又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之类 。 城外有新坟者 , 即往拜扫 。 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 。 本院官给祠部十道 , 设大会 , 焚钱山 , 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 。

【中元节如何祭拜亲人吗,中元节要给去世的亲人做什么】从上面的记述中 , 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的时候 , 中元节前夕 , 人们会去市井买一些纸糊的各类冥器以及《尊胜目连经》 , 然后在中元节的时候 , 烧给故去的亲人 。
并且 , 在七夕过后 , 则会有“目连救母”杂剧的演出 , 持续五十日 。 中元节前一日 , 也会有其他物品的贩卖 , 比如楝叶 , 祭祖时铺在桌面上;麻谷窠儿 , 用来系在桌脚上 , 等等 。 除去这些祭品以外 , 还会设大会 , 焚钱山 , 设孤魂之道场等等 。





























推荐阅读